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追踪
成都: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发展“枫桥经验”
2019-07-04 09:41:28 来源:四川法治报

  

\"m_619af7e8e2d06164c4a8bb3ac4b55365.jpg\"/  

双流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联动联调中心正在就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进行调解


\"5e33291d58e7da1173debfe45779a29c.jpg\"/  

▲大邑县沙渠镇乡贤和解室调解员正在调解纠纷


  成都纵深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杨钧亦/图 本报记者 赵诗柯/文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018年5月,成都某公司因经营不善将已怀孕5个月的徐某裁员,徐某要求公司支付因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11万余元,双方经过数月协商均未达成一致。在锦江区劳动纠纷联调中心的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由该公司支付徐某经济补偿金27200元。


  近年来,成都市加强多元化解组织领导,通过“诉调”“公调”“检调”“访调”“交调”对接的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成都多元化解区域特色,实现矛盾纠纷源头解决。


  6月25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双流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联动联调中心(以下简称“联调中心”)和大邑县东部智慧新城治理中心,对成都市发展“枫桥经验”,纵深推进“五调对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交调对接“一站式”完成交通事故纠纷化解


  2018年11月2日,冯某骑电动车行驶至双流棠湖南路与塔桥路三段交叉路口时,与李某驾驶的小轿车发生碰撞,导致冯某受伤,小轿车受损。在调解过程中,车主李某认为事故发生的主要责任在于冯某,其已买了保险,冯某应找保险公司理赔。冯某家属听闻后十分激动,双方大吵一架,僵持不下。在调解员的建议下,冯某进行了司法鉴定评残。随后,双方来到联调中心进行调解。2019年1月17日,该案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为推动“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无缝对接,实现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简约化”,2014年,双流区率先在全省探索建成了集公安交警、人民法庭、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险理赔、法律援助“五位一体”“三调联动”“二审合一”“一站服务”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联调联动处理中心”,当事人在该中心可自主选择调解形式,“一站式”完成交通事故案件的咨询、调解、起诉、理赔等各个环节。


  据介绍,联调中心成立至今,共受理案件13.8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进入法院诉讼阶段的纠纷比例降至3.66%,有效节约了司法成本,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诉调对接将司法服务融入城乡社区治理


  大邑县的东岳花苑社区是一座人数过万的农民安置区,针对农民安置区痛点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在社区里搭建起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区调解、智慧社区、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七大平台,推进“无讼社区”创建。


  近年来,大邑县通过搭建“诉调对接”三级平台、构建“1+N”工作体系,在倡导“无讼”理念、强化队伍建设、发动群众力量等方面着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托“无讼社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经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2018年,大邑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绝对数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86.2%,县法院收案增幅同比下降18.5%。“无讼社区”建设缘于诉源治理的现实需要和对法治社会建设的美好追求,是成都市继承弘扬新“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成都市强化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拓展诉源治理新模式。为强化社区自治,全市组织动员网格员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社区法治方面,大力推广一村(社区)一律师、基层法治指导员等制度,打造法治诊所、乡贤调解室、法治大讲堂等法治品牌;制定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公约”,深化“无讼社区”、平安院落、平安家庭创建,开展最美院落、最佳志愿者等评选,倡导社区德治;在“三治”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引导社区智治,通过“大联动·微治理”APP、“和合智解”e调解等两微一端,大力推行互联网+诉源治理模式。


  据统计,成都市22个区(市)县均建立诉调对接中心,开展律师参与调解试点工作,建立250个特邀调解组织和833人的特邀调解员库,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1万件。


  公调对接关口前移实现治安案件源头治理


  2019年初,青羊区黄瓦街派出所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一起标的金额为1500余万元的工程款拖欠案件。四川某房地产公司和四川省某建筑公司因房屋质量问题就项目工程款及质保金的支付时间及方式产生纠纷,经驻所律师调解员、少城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共同努力、多次调解,双方互谅互让,最终搁置争议,就工程款支付达成一致并签订协议,保证工人能在过年之前顺利拿到工资,有效降低了争议双方诉讼成本,维护了辖区社会安定。


  公调对接是成都市构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的重要内容。2018年,成都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成都市《关于建立完善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联动机制的实施办法》,明确联动调处范围和联动调处流程,规范联动调解的委托移交程序和办理工作流程,推动驻所调解室和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健全调解员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制度,引导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参与公调对接工作。


  在青羊区,四家街道调委引进律师入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室。派出所通过警情分流机制将可以调解的民间纠纷、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及轻微刑事案件中涉及的民事内容,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移交到驻所调解室,由律师进行调解,也可以由民警和律师调解员共同调解。律师调解所具有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法治化要素,为公调对接工作注入了活力。


  截至目前,成都市377个公安派出所均建立了驻所调解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6万件,实现全市公调对接工作全覆盖。


  访调对接就地化解信访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008年,彭州市7名合伙人因承包的土地份额分配产生纠纷,当事人之间积怨不断加深,多次到政府信访,多次打架斗殴,经公安机关介入处理和法院判决也未解决根本性问题。合伙人宁肯将价值40余万元的杨梅烂在地里,也不愿意协商解决问题。2018年6月8日,在彭州市人民调解指导中心的调解下,这起长达10年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根据司法部深化访调对接的统一部署,成都市司法局与市信访局以信访调解为突破口,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印发开展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题化解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积极构建“一集三分一合”新机制,推动访调对接工作。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访调对接”指挥中心,将案件来源集中到指挥中心,实行“中心管总、局(所)管办”,一网联动的工作模式。对案件分析、分类、分流,推行“统管统分”“管办分离”机制,积极推进司法确认,深度探索公证赋强,有机整合信访、调解组织、综治等力量,形成信访问题化解合力。


  据悉,全市22个区(市)县均已建立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题化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信访机构受理群众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4.0%。


  近年来,成都市制定出台诉源治理实施意见和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平安社区百日攻坚、三张清单等配套文件,建立“1+3”诉源治理体系,构建“党政主导、司法保障、多元共治、源头防范、诉非联调”的工作格局,推动调解、公证、仲裁等力量沉入社区网格,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下一步,成都将持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成都实践,完善诉源治理机制,坚决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