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队伍建设
邛崃:党建引领 “四治”融合 助推农村基层治理
2019-07-16 11:06:36 来源:成都长安网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邛崃市冉义镇为解决农民不失地跨行政区域大集中居住后的社会治理难题,坚持以党建引领,群众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智治为补充的“四治”融合农村治理机制,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了农民从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的转变、从无序治理到有序治理的转变、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突出党建引领,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构建社区党组织工作核心。成立邛崃市冉义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集中居住区社会治理的统筹领导。新设义渡、金河湾2个社区党组织,下设5个党支部,并以小区为单位设置12个党小组,以楼栋为单位设立党员网格员58名,把社区党组织延伸到小区、楼栋,建立起由党组织书记负责社区、党小组组长负责小区、党员网格员负责楼栋、单元的责任体系。制定党员职责清单22项,设置党员服务岗24个,先锋岗12个,明确岗位职责,聚焦群众需求,及时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构建社区党员和居民“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构建社区共治格局。强化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推行“四民”工作法,即“民提、民议、民办、民评”工作机制,即服务订单由居民提出、小区议事会商议、社区联席会议定、居民代表大会评议,通过入户走访、坝坝会、乡村夜话等形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制定社区服务订单。在党组织引导下,社区“两委干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多方参与订单办理,共同满足群众需求。建立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设立“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社区、社区信访服务、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等工作。建设党群服务综合体。引进社会资金合作建成的党群服务综合体共900余平方米,引进黑籽儿社工组织入驻社区,参与党群服务综合体的日常运营,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群众需求,整合群团力量,设置“群众工作之家”、留守儿童之家、日间照料、心灵驿站、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多个功能区,为社区党员和群众提供教育、管理、信访代理、培训、展示、服务和娱乐等综合性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订单38项,开展各类活动52场次,参与群众1万余人次。推行“双重服务”,有效保证群众合法权益。农民大集中居住后,为有效解决群众办事难、跑路远等问题,我镇在不增加财政预算、不增加村(社区)干部编制,撤销两个搬迁程度较高的村(社区)前提下成立义渡社区和金河湾社区,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明确了农集区管理服务主体。推行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双重服务模式,即农民跨行政区域大集中居住后,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变,既享受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又享受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实现农集区群众不失地跨行政区域居住享受均等化服务。


  二、创新“四治”融合,凝聚共建共治共享新动力


  (一)强化居民自治,增强共建主力。


  以群众为主体实现和谐搬迁分房。在新村建设中推行搬迁户议事制度,推选110名议事会代表全程参与政策制定、政策宣传、农集区规划、户型设计、项目招标、施工监督、分房方案制定及分房矛盾化解等工作,遵循“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说了算”原则,增强了公开和透明度,体现了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效遏制了工程项目中各类信访矛盾的发生。签订居民规约,实现群众自我管理。实行小区议事制度,分小区成立议事会,针对群众入住之初存在的乱搭乱建、破坏绿化、停车混乱、随意堆放垃圾等不文明现象,经议事会讨论制定了社区文明公约和小区居民规约,约定了24项正面导向和27项禁止类事项,由社区居民签字生效,形成了社区居民文明规范,并在每个小区推选了2-3名乡贤或老党员作为文明劝导员,对发现的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导制止,推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模式,有效改善了群众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建立居民自治网格。实施居民自治细胞工程和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充分运用“1+3+N”联勤联动机制,为长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行“街巷长、院落长制”,划分社区、院落、楼栋三级网格,配置居民小组长17名,专职网格员22名,并整合全镇“红袖套”队伍、“文明劝导员”、院落长、保洁员等兼职网格员200余人,形成多方位治理体系。设立社区治安岗亭11个。完善专职网格员责任清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综治有效信息举报奖励制度,今年以来,全镇群众共举报综治有效信息387条,审核发放奖励金共2.58万元。通过三中心合一的视频监控系统和网格员作用发挥,配合公安机关成功破获20余件盗窃电瓶车案件。


  (二)强化法治保障,增强发展助力。


  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开展“乡村振兴法律服务”活动,聘用专职律师为村(社区)法治副主任或书记,明确法治副主任(书记)协助村委处理各类涉法事务、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解答群众法律咨询等十项职责,提供法律疏导、法律援助、法律维权等相关法律服务。创新“五老+1”调解模式,构建矛盾多元调解机制。依托“群众工作之家”,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代表“五老”人员道德威望员,社会工作者热心服务员,法治副书记(主任)专职法律员的作用,建立“网格员+群众”、“社区+社工”、“法律工作者+五老”的调解新队伍,形成了网格员以规促和、社工以理服人、“五老”以情化纠、法治副主任以法定纷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畅通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打造法治文化阵地。依托冉义集镇新区广场,将本地文化与法治结合,建设1000余平米法治文化阵地,结合时间节点开展各类法治文化主题活动。


  (三)强化道德熏陶,增强共享合力。


  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社区精神。建立志愿互助机制,成立7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助老、文化服务、文明劝导等志愿互助活动60余场次,设立“爱心超市”,实施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募集衣物、粮油等物品,开展抗战老兵、残疾人慈善捐赠等活动5场,评选“社区爱心人士”8人,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弘扬“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区精神,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实施社区亲民化改造。推行“三去一改”,对便民服务大厅进行改造,变“柜台式办公”为“沙龙式咨询”,实施“前台引领、后台办公”服务模式,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性、针对性的多元专业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倡导社区文明新风。引导群众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与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建立红领巾示范街道和示范小区。开展“最美小区”、“最美院落”和“最美阳台”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院落公共空间、阳台楼道等家居节点,塑造了畅洁绿美的社区微景观。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民俗节庆、道德论坛等主题文化活动,今年以来,开设道德讲堂10期,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8场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形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四)强化智能建设,增强治理智力。


  建立“三中心合一”智慧社区信息中心。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搭建线上监管体系,拓宽平台服务功能,对辖区50名留守儿童佩戴智能胸牌、6316名老人收录至“养老地图”大数据平台,实时监管,精准服务;构建社区民警、专职网格员、小区业委会、院落长为一体的联勤联动治理机制,成立以来化解矛盾40多起,解决群众问题200余个。雪亮工程建设。累计投入500万元,健全完善了农集区,人防、技防、物防和消防“四防”体系建设,将大联动·微治理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雪亮工程”监管平台系统进行整合,高标准建设镇综治中心,在11个村(社区)建立综治分中心。在全镇各小区院落、街道、交通路口、中小学、医院等共安装272个视频监控探头,实现监控全覆盖;将“雪亮工程”延伸到户。建立大联动微治理信息系统。创新治理工作“智慧联动”调度机制。对省、市、邛崃市网格化、大联动·微治理等多个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事件信息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主要道路、街道点多面广的各类视频资源实行专题化巡屏,重在发现各类异常情况,精准管控事态。对红袖套综治巡逻队伍、文明劝导员、综管队员、网格员等各类力量,综治巡逻车等进行统一指挥实现“扁平化”调度。


  三、持续发力,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邛崃市冉义镇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四治”融合,充分实现农村基层的善治良序,大力提升了乡风文明,有效带动了产业兴旺,群众矛盾纠纷大幅减少,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全面促进了群众生活富美,展示了农村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新村风貌焕然一新。新村建设突出“镇在园中,人在景中”特色,建设绿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10平方米。实施引水入镇工程,打造2.8公里生态水景观等生态工程。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3.9万亩,成立10家土地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联社+种植业主+农民”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民、种植业主、合作联社合作共赢局面。挖掘贡米文化,打造“冉义贡米”品牌。依托万亩油菜花海大地景观,连续四届成功举办了邛崃市冉义镇油菜花乡村旅游节。建成新兴粮油基地5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稻田养虾基地2350亩。


  近年来,成都市社区治理现场会、成都市全面建设“群众工作之家”现场推进会等分别在冉义镇召开,接待国家民政部、农业农村部等各省内外领导调研20余次,治理成效得到群众、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